细胞基因治疗增长71%!中国创新药出海595亿美元创纪录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版图上,一场无声却激烈的竞速正在上演。传统的单克隆抗体、疫苗和重组蛋白在2020至2025年间保持着8%至16%的稳健增长,而细胞与基因治疗、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却以30%到71%的惊人速度狂奔向前。这种巨大的增长差异,揭示了创新药领域一个残酷的现实:方向选择的正确性,往往比盲目的努力更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。 新兴疗法引领增长浪潮 根据Frost&Sullivan的预测数据,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从2020年的20.8亿美元,预计将在2025年激增至305.4亿美元,展现出71%的年复合增长率。中国市场的表现更为抢眼,从2020年2380万元人民币的起点,直冲2025年178.85亿元人民币的高峰,实现了276%的垂直攀升。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,预计到2025年,中国CGT市场规模将达到25.9亿美元。这些数字背后,反映的是新兴疗法对传统治疗模式的颠覆性冲击。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,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。 生物药市场在2020至2025年间,从2979亿美元增长到5301亿美元,12.2%的增长曲线远超化学药2.8%的增速。尽管单克隆抗体药物在2020年以58.54%的市场份额继续占据主导地位,但其年复合增长率已从之前的高点滑落至10.15%。重组蛋白这条成熟航道,也在14.1%的航速上平稳前行。 减重市场成为"黄金三角"的完美演绎。2025年4月,"健康体重管理行动"被纳入"健康中国2030"规划。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数量达到3亿,预示着一个近万亿级的健康产业发展机遇。国产GLP-1药物恰逢其时,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中吹响了冲锋号。 出海成为突围新路径 面对国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,中国药企正加速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。2024年中国药企在海外授权交易方面取得显著成就,交易数量超过90笔,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。方正证券的追踪数据显示,仅2024年上半年,创新药对外授权首付款已超25亿美元,交易总额接近500亿美元。 投资银行Stifel的报告指出,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从中国引进了31%的创新研发管线资产。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在2024年达到98笔,交易金额升至595.505亿美元,显示出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增长。 2025年6月30日,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从靶点发现、临床试验加速,到审批绿色通道、医保动态衔接,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,贯穿创新药全生命周期。这些政策不仅系统性地提升了创新药的可及性,更为企业的研发信心与市场预期注入了强心剂。 然而,中国药企在全球化征程中仍面临挑战。跨国巨头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营收的15%至20%,而中国重点药企这一数字仅徘徊在5%左右。如何在维持当前生存与追求长远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有限的资源打出更高的效率,成为中国药企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。 从授权引进到源头创新,中国创新药正在实现真正的快速进步。双靶点激动剂、双特异性抗体、双载荷ADC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以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和抗体偶联药物为代表的管线,正迎来全球开发的黄金窗口。在GLP-1类减重药物的全球角逐中,中国药企已从昔日的跟跑者,蜕变为有力的并跑者,并在双靶点等尖端领域,成为局部的领跑者。
|
敬请及时与我们沟通联络,获取最新展会信息